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財經觀點╱政府政策應調整 讓不買房也能安居

【聯合報╱永勝資產科技集團執行長徐銘達 (記者沈婉玉整理)】

根據2010年內政部統計,台灣的房屋自有率高達88%,姑且不論統計是否失真,但高自有率顯示大部分民眾都把資產放在房地產上,使產業發展欠缺資金活水。政府長期鼓勵購屋的政策引導,是造成社會資源錯誤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
政府政策長期鼓勵買房,民眾每年每戶有30萬元的自用住宅購屋貸款利息支出的扣除額,還有青年優惠房貸、內政部安心成家房貸等優惠房貸政策。但在租屋方面,每年每戶只有12萬元的租金支出扣除額,相關租金補貼的規模也與房貸優惠不成比例。


民眾拚購屋、房價直衝高,誰得利呢?地主、建商及投資客可能大賺一票,對社會經濟貢獻就差不多結束了。但是同樣的資源若投資在產業上,卻可創造就業人口、經濟成長率及外匯收入。對社會最沒貢獻的就是空屋,不提供居住,只是囤屋居奇、墊高房價。


舉例來說,一間價值3億元的豪宅,完工後大約可提供一名保全及家庭幫傭的工作機會;一間資本額3億元的上市櫃公司,卻可雇用上百位員工,每年創造營業額及外銷創匯。


現今產業發展已是跨地域與跨國界,民眾就業及工作也必須有彈性空間。把自己綁在一地是農業時代的舊觀念,不符時代的需求,不應砸下所有積蓄買房、揹上20至30年沈重的貸款,讓自己動彈不得。


鼓勵民眾買擁有自己的房子、高房屋自有率,從整體社會資源配置、經濟發展、以及住宅市場的健全運作來看,都不是好現象。國家領導人對國家發展,應有長遠及全局的視野,調整目前的政策走向,強力發展新興產業,而不是房地產。


政府政策應該讓選擇不買房的民眾也能安居。例如政府應制定租屋相關法令,保障房東及房客權益,引進租屋保險等金融服務商品,在租稅制度上,也應該有政策引導及產業發展的思考。


(本文由徐銘達口述)
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http://ift.tt/jcXqJW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